化探知識

中國油氣井中化探

  在區(qū)域含油氣性評價中,地球化學測井是重要的研究手段。打參數(shù)井時,除獲取地質(zhì)一巖性和地球物理性質(zhì)資料外,還必須取得有機質(zhì)含量、類型和成熟度等地球化學資料。
 
  因之,井中地球化學研究向來是油氣勘探的必有內(nèi)容。這里所說的井中化探,主要指在油氣田的勘查中,靈活機動地利用各種鉆井樣品,測定地下巖石中不同賦存狀態(tài)的烴類和烴類氣體,研究其分布特征和組成變化,以期在鉆進過程中預測、監(jiān)測油氣層,評價油氣顯示,提出選擇試油(氣)層的建議,直接為油氣勘探開發(fā)服務。所以說,井中化探帶有更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是詳查和精查階段有力的化探手段;從方法類別上說,井中化探依據(jù)的基本上是烴類指標,當屬直接化探方法。
 
  1955年,北京石油學院地質(zhì)系在四川盆地進行過地球化學測井法試驗,在編印的《地球化學勘探》中,也介紹了油氣測井等方法。但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主要采用的是巖石發(fā)光瀝青和水中氯離子檢測等錄井方法,也未將測井納入油氣化探的方法系列。隨著技術進步和近地表油氣化探發(fā)展的需要,從1989年起,地礦部石油局設立了“井下油氣地球化學在油氣普查勘探中的應用”等一系列研究項目,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井中化探方法,彌補了常規(guī)錄井技術地球物理測井的不足,具備了很強的可操作性、適用性和有效性,使這項技術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程同錦,1993;合肥石油化探研究所,2004)。
 
  20世紀90年代,井中化探已在許多盆地和海區(qū)的勘探實踐中被廣泛應用。就工作方法說,不同的研究者開拓思路,針對游離烴、吸附烴和液固態(tài)烴設計了多種方法。在游離烴方面,主要以輕烴為觀測指標,開發(fā)了巖屑頂空氣法,即把鉆井巖屑密封在容器(朱懷平,1994;繆九軍,1997;陳浙春等,1997)或加水容器內(nèi)(唐洪三等,1994),靜置一段時間后抽取容器頂空氣作色譜分析;巖屑吸附絲法把土壤吸附絲技術引入頂空氣法,在巖屑容器內(nèi)插入吸附絲一起密封,利用它累積吸附頂空氣中的烴氣,使試樣規(guī)格化,以獲得更好的測試結果(趙新華,1997);有的采用兩個吸附絲或將容器恒溫(50℃)加熱,以增加試樣容量,除輕烴外,可得到C5-C18。的測定數(shù)據(jù)(馮建躍等,1994;潘慶斌,1994)。在吸附烴方面,有人強調(diào)要利用物理吸附態(tài)烴,以頂空氣法的方案采集巖屑,但在容器內(nèi)加入飽和食鹽水,并在恒溫下振蕩,使輕烴脫附(李廣之等,1998);使用得更普遍的是巖屑酸解烴法,屬化學脫附,可把吸附烴和吸留烴都釋放出來,測試指標的范圍也有所擴大(李鶴慶,1994;陳銀節(jié),1997;王國建等,1999)。用液固態(tài)烴作指標的方法,主要得益于分析技術的發(fā)展,被統(tǒng)稱為熒光光譜法。這類方法將巖心或巖屑樣品破碎加工后,經(jīng)有機試劑冷溶萃取,用紫外熒光、三維熒光、紫外導數(shù)技術分析芳烴等指標,能對油氣層作出更準確的判斷(程同錦,1996;陳浙春等,1994)。在實際工作中,上述方法被綜合運用,解決不同特點的問題。例如,針對樣品陳化而采用適當方法,解決老鉆井的復查評價問題(陳銀節(jié),1997;魏巍,1998);用井中化探綜合方法解決凝析氣藏和碳酸鹽巖儲層的勘探評價問題(王國建等,1999,2001);等等。總之,井中化探已成為有我國特色的油氣化探技術,不僅是油氣田勘探重要的手段,也為近地表化探的全面發(fā)展提供著重要基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