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安徽六安市: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生物質能技術 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4-05-20 14:19:34瀏覽次數:675
日前,安徽六安市住建局發布《六安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文件提出,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具備太陽能利用條件的居住建筑優先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醫院、學校等有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應采用太陽能、空氣能等多能互補形式的熱水系統。大力推進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建設,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生物質能應用,推廣空氣源等各類電動熱泵技術。到2025年底,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建筑應用面積累計達到5000萬平方米。政府投資的新建公共建筑和工業建筑應采用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推動具備條件的既有公共建筑、工業廠房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探索住宅小區分布式光伏建筑試點。到2025年底,新建工業廠房、公共建筑太陽能光伏應用比例達到50%。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和省市相關文件精神,扎實推進我市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工作,根據《安徽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中共六安市委辦公室 六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貫徹落實〈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六辦發〔2022〕26號)精神,結合我市城鄉建設發展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實施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行動,以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為引領,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轉變城鄉建設方式,促進全市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全面增進六安老區人民更大福祉,奮力開創新階段現代化幸福六安建設新局面,確保如期實現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目標。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不斷完善,建設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減排扎實推進,城市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增強,城鄉發展質量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明顯提升。
到2030年,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城鄉建設方式基本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基本扭轉;建筑用能結構和方式更加優化,可再生能源應用更加充分;綠色低碳運行初步實現。
到2060年,城鄉建設方式全面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系統性變革全面實現,美好人居環境全面建成,城鄉碳排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實現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三、重點工作
(一)建設綠色低碳城市
1.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優化中心城區規劃布局。積極開展低碳片區、綠色發展試點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等創建行動。(市住建局牽頭,市自然資源局、市發改委、市城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開發區管委按職責分工負責,以下均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開發區管委負責,不再列出)推動組團式發展,組團內平均人口密度原則上不超過1萬人/平方公里,個別地段最高不超過1.5萬人/平方公里。圍繞城市功能元素,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統籌推進老城區有機更新、新城區有序拓展和外圍組團建設,構建通勤高效、功能互補、生態隔離的現代都市區空間布局。優化主城區空間結構,劃分“品質老城”“六安新城”“智造北站”“綠色城南”和“魅力河西”五大片區,強化區域交通順達、產業等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城南、城北、河西板塊實現更上規模、更具特色、更高品質協同發展。(市自然資源局牽頭,市住建局、市發改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推動副中小城鎮擴容提質,打造創新產業集群,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切實增強重點城鎮輻射帶動周邊鄉鎮能力。(市發改委牽頭,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經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結合城市生活圈優化設施布局,推動高等院校、三甲醫院、體育中心等優質公共資源在中心城市協同布局和共建共享。嚴格控制建筑建設規模,新建住宅建筑高度不超過80米。(市自然資源局牽頭,市發改委、市住建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5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可滲透面積占比達到50.5%。(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繼續實施“暢強補”專項行動,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地下基礎設施改造、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等城市更新內容,整體推進全域治理。到2025年,全部消除嚴重易澇積水區段,完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城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合理布局城市快速干線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綠色慢行交通設施,主城區道路網密度應大于8公里/平方公里。統籌規劃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加快構建步行和自行車等慢行網絡體系。到2025年,城市完成步行和自行車道體系建設改造。(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完善城市綠地功能,加快推進濱水空間提升、“口袋公園”建設、邊角地改造等工程,打造城園相融、藍綠交織的“公園城市”。(市城管局牽頭,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嚴格既有建筑拆除管理,堅持從“拆改留”到“留改拆”推動城市更新,除違法建筑和經專業機構鑒定為危房且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筑外,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筑,城市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內拆除建筑面積原則上不應大于總建筑規模的20%。(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城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進一步完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重點加強基礎類、完善類改造,有條件的區域開展提升類改造工作。到2025年,全市計劃改造城鎮老舊小區不少于200個。(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廣綠色低碳社區建設
完善完整居住社區布局。按照《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試行)》配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社區便民利民服務設施和網絡,通過步行和騎行網絡串聯若干個居住社區,構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到2030年,城市的完整居住社區覆蓋率提高到60%以上。(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城管局、市商務局、市民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大力推動綠色社區創建。持續開展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等綠色生活創建。到2025年,綠色社區建設比例達到60%以上。(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城管局、市民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貫徹《安徽省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六安市生活垃圾管理辦法》,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系統。力爭到2025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5%以上。(市城管局牽頭,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鼓勵消費者選用綠色低碳建材產品。到2025年底,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節能節水家電器具普及率達到98%以上。鼓勵選用新能源汽車,推進社區充換電設施建設。(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經信局、市城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局、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提高建筑綠色低碳水平
提升新建建筑節能水平。貫徹執行安徽省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提高新建民用建筑節能標準。2030年前,新建居住建筑本體達到75%節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體達到78%節能要求。(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推進舒城縣省級城鄉建設綠色發展低碳片區建設,圍繞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等開展試點示范,建成一批超低能耗建筑試點項目。(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進一步提升住宅品質,合理布局居住生活空間,鼓勵新建住宅全裝修交付使用,積極推行住宅靈活可變的空間設計,減少資源浪費。(市住建局牽頭,市自然資源局、市發改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持續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貫徹《安徽省綠色建筑發展條例》,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的綠色建筑星級達到一星級及以上,推動綠色建筑由基本級向高星級綠色建筑發展。到2025年底,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100%,星級綠色建筑占比達到30%以上。(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強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對具備改造價值和條件的居住建筑應改盡改。推進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和統計分析,探索實施基于限額指標的建筑用能管理制度。(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數管局、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逐步推動政府投資的學校、醫院和機關單位等公共機構率先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行節能改造。開展空調、照明、電梯等建筑重點用能設備運行調適,到2030年底,公共建筑機電系統的總體能效在現有水平上提升10%。(市發改委牽頭,市教體局、市衛健委、市機關事務管理處、市住建局、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加強既有基礎設施節能管理
推進城市管網更新改造。穩步推進老城區老舊漏損管網改造。加強公共供水系統運行監督管理,推進供水管網分區計量及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和專業化管理。到2025年底,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9%以內;到2030年底,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8%以內。(市城管局牽頭,市發改委、市住建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按照“廠網配套、泥水并重”要求,持續推進城鎮污水垃圾處理提質增效專項行動,推進管網“雨污分流”,實施老舊管網應改盡改。建設和改造公共衛生設施,對污水、污物等進行無害化處理。力爭到2024年,縣城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到2025年底,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0%。(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加快推進城鎮燃氣管網等設施建設改造與延伸服務,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氣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務,基本消除安全隱患。建立和完善城市燃氣基礎設施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加快城市傳統基礎設施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全面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市住建局牽頭,市城管局、市發改委、市數管局、燃氣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進基礎設施節能運行。持續推進城市智慧照明管理系統建設,統籌功能和景觀照明,提高城市照明智能化管理水平,控制公用設施和大型建筑物等景觀照明能耗。到2030年底,LED等高效節能燈具使用占比超過80%。(市城管局牽頭,市住建局、市發改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全面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將節水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實現優水優用,循環循序利用,構建城鎮良性水循環利用系統。優先使用再生水,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到2025年,城區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100%。(市城管局牽頭,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優化城鎮用能結構
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具備太陽能利用條件的居住建筑優先推廣太陽能熱水系統,醫院、學校等有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應采用太陽能、空氣能等多能互補形式的熱水系統。(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機關事務管理處、市教體局、市衛健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大力推進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建設,因地制宜推進地熱能、生物質能應用,推廣空氣源等各類電動熱泵技術。到2025年底,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建筑應用面積累計達到5000萬平方米。(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政府投資的新建公共建筑和工業建筑應采用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推動具備條件的既有公共建筑、工業廠房加裝太陽能光伏系統,探索住宅小區分布式光伏建筑試點。到2025年底,新建工業廠房、公共建筑太陽能光伏應用比例達到50%。(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機關事務管理處、市經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終端能源清潔化。開展以淺層地熱能為主的城市分布式能源站建設,實施金寨縣地熱能、淺層低溫能應用項目。穩步發展生物質能、儲能電站項目,積極推進金寨儲能示范試點項目。(市發改委牽頭,市自然資源局、市經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六安供電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引導城鎮建筑生活熱水、炊事等向電氣化發展,探索建筑用電設備智能群控技術,引導新建公共建筑向全電氣化方向發展。到2030年底,建筑能耗中電力消費比例超過65%,公共建筑全電氣化比例達到20%。推動智能微電網、“光儲直柔”、蓄冷蓄熱等技術應用,優先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主動參與電力需求側響應。(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經信局、六安供電公司、燃氣公司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推行綠色低碳建造
加快推動裝配式建筑。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以長江精工鋼構、杭蕭鋼構(六安)、金鴻諾科技等企業為重點,推廣鋼結構建筑。積極探索推動裝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融合發展,減少建設過程能源資源消耗,推動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智能化技術應用。指導中擎住工、六安寶業等裝配式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企業加強深化設計,提高預制構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推廣標準化、少規格、多組合設計。到2025年底,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30%以上;到2030年底,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50%以上。(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廣綠色建造方式。開展“綠色工地”創建行動,推進綠色建造,積極推廣節能高效環保型施工設備,推動建筑工地節能、減碳、降廢,加強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建筑施工揚塵治理滿足“六個百分百”要求,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不高于300噸/萬平方米,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城管局、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強化綠色建材推廣應用。制定綠色建材推廣應用管理辦法,明確政府投資類項目和星級綠色建筑須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的建材產品。鼓勵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及新型墻材生產企業申報綠色建材認證。到2025年底,力爭實現綠色建材認證企業不少于20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使用木竹建材。(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經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公管局、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打造綠色低碳縣城村莊
1.提升縣城綠色低碳水平
合理規劃建設規模。堅持把縣城打造成為承接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主載體,立足各縣城在資源稟賦、交通區位、規模體量等方面的差異,分類推進縣城城鎮化建設。(市發改委牽頭,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因地制宜強化建設密度與強度管控,達到疏密有度、錯落有致、合理布局要求,建筑高度要與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位于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的縣城建成區人口密度應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萬至1萬人,縣城建成區的建筑總面積與建設用地面積的比值應控制在0.6至0.8,新建住宅以6層為主,最高不超過18層,6層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積占比應不低于70%,確需建設18層以上居住建筑的,應嚴格充分論證,并確保消防應急、市政配套設施等建設到位。嚴格控制縣城廣場規模,縣城廣場的集中硬地面積不應超過2公頃。(市自然資源局牽頭,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消防救援支隊等按職責分工負責)推行“窄馬路、密路網、小街區”,步行道網絡應連續暢通,新建縣城內道路紅線寬度不超過40米。(市自然資源局牽頭,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交通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融。實施縣級城市基礎設施提升行動,支持具備一定基礎的中心鎮發展。(市發改委牽頭,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縣城基礎設施建設應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態化方式為主,因地制宜推行大分散與小區域集中相結合的基礎設施分布式布局,統籌水電氣、通信、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圍繞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引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一體化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級、省級新型城鎮化示范縣城。(市發改委牽頭,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
提高鄉村規劃引領水平。強化鄉村建設規劃引領,加強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分類指導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等不同類型村莊發展。充分結合現代和傳統元素,發揮專業人士和鄉村能工巧匠的作用,打造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彰顯現代文明的美麗鄉村。(市自然資源局牽頭,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提升農房建設綠色水平。新建農房的選址、結構形式、建筑構造等要滿足質量安全和抗震設防要求,適應村民現代化生活需要。鼓勵就地取材和利用鄉土材料,推廣使用綠色建材,鼓勵選用裝配式鋼結構、木結構等建造方式。提升農房綠色低碳設計建造水平,到2030年底,建成一批綠色農房試點項目。探索建設星級綠色農房,減少農房能源消耗并提升舒適度。(市住建局牽頭,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品質。持續推進“三大革命”“三大行動”,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進一步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加強村莊公共空間整治,推進集約節約用地,統籌利用閑置土地、現有房屋及設施等,改造、建設村莊公共活動場所。開展農房及院落風貌整治和村莊綠化美化,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推動農村清潔能源利用。有序發展光伏、風電、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形成清潔、安全、高效、智能的新型能源消費方式。發展農村生物質能源,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開展綠色能源小鎮建設試點。引導農村用能清潔化,在農作物秸稈廢棄物、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富集地區,建設農村生物天然氣和沼氣等燃料清潔化工程。(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集中統一領導下,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管局等相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形成合力。強化目標責任考核,將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相關指標納入全市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考核評估體系。各縣區、市開發區要科學制定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落實舉措,明確任務目標,制定責任清單,層層分解、層層落實,及時總結上報好經驗好做法。各縣區住房城鄉建設、發展改革部門于每年10月中旬前,將當年貫徹落實情況報市住建局、市發改委。
(二)加快轉型發展。以綠色低碳為目標,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發展模式,健全政府主導、群團帶動、社會參與機制。利用城市信息模型(CIM)等平臺,加快城鄉建設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探索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
(三)強化技術攻關。圍繞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在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超低能耗建筑、智能建造、木結構建筑等領域,組織關鍵技術攻關,組織開展氣凝膠、“光儲直柔”等關鍵技術應用示范。推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鼓勵行業協會設立城鄉建設領域科技獎項,促進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
(四)完善政策支持。貫徹落實支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的相關財政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逐步建立并完善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采購需求標準,在政府采購領域推廣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應用。強化綠色金融支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和商業自主原則下,創新信貸產品和服務支持城鄉建設領域節能降碳。鼓勵開發商投保全裝修住宅質量保險,發揮綠色保險產品的風險保障作用。合理開放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市場,應用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手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五)加大培訓宣傳。將碳達峰碳中和作為城鄉建設領域干部培訓重要內容,提高綠色低碳發展能力。通過業務培訓、比賽競賽、經驗交流等多種方式,提高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相關單位和企業人才業務水平。配合開展好“全民節能行動”“節能宣傳周”等活動。編寫綠色生活宣傳手冊,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大對優秀項目、典型案例的宣傳力度,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降碳行動,形成社會各界支持、群眾積極參與的濃厚氛圍。開展減排自愿承諾,引導公眾自覺履行節能減排責任。